超级工厂里的智造故事:AI落地的重庆样本

平均每60秒,就有一辆新车从阿维塔数智工厂的产线上驶下;在十几公里外的赛力斯超级工厂,超过3000台车间机器人紧密协同作业,以极致的自动化水平,将“未来工厂”照进现实。

图片 1.png

走进两大汽车工厂,这正是在中国制造业重镇重庆上演的真实图景。汽车产业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智能化浪潮不仅改变了车辆本身的性能与体验,更重塑了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赛力斯和长安汽车的数智化转型之路,是中国制造业加速奔向“AI+”时代的缩影。

智能制造将如何定义中国工业的未来?这场深刻变革的背后,是一套怎样的转型方法论与驱动引擎?在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期间,“华为中国行2025·重庆AI+制造行业大会”拉开帷幕,一幅由战略、技术、实践与合作伙伴体系共同绘制的中国智造新图景,在此清晰展开。

01 “重庆样本”的智造实践

长安阿维塔数智工厂,被誉为全球首个全域5G数智AI柔性超级工厂。其核心突破在于“柔性”,面对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工厂必须具备在同一条产线上生产不同品牌、不同配置车型的能力。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下,如何通过研产供销一体化提升市场响应速度?长安汽车数智工厂党委书记、总经理吴克志分享了阿维塔数智工厂基于华为4A架构(业务驱动、应用驱动、技术驱动、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转型实践成果,通过构建统一架构、融合网络与数据底座,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慧制造的跨越,形成了可复制、可协同的多工厂智能制造体系。

图片 2.png

其带来的价值成果显著,不仅实现每60秒下线一台新车的极致效率,且实现深蓝、启源、阿维塔三个品牌共计数十种车型、7000+用户个性化配置的组合混线柔性生产,更让整车交付的时长从20多天缩短至18天。

赛力斯超级工厂则将“智能”演绎到了另一个高度。作为“汽车产业大脑”生态下的全球标杆级智慧工厂,其具备万吨超级智能压铸单元、行业首创的全流程质量自动化管理,以及高达52%的总装自动化率等。在打造高效、智能、尖端、绿色四大特质的超级工厂基础之上,赛力斯问界BG智能制造部部长范锐强介绍,赛力斯携手华为,以“三大理念、四大平台、五大能力”为基准,基于AI驱动,依托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平台+联接”汇聚海量数据资产,加速资源共享,建设了一个安全、高效、绿色的超级工厂智慧园区。

图片 3.png

此次大会上,“赛力斯超级工厂智慧园区全球样板点”的重磅发布,标志着这一合作达到了新的里程碑。华为将AI、联接、计算、存储、数字能源、云等ICT技术深度融入赛力斯超级工厂,全场景数字孪生的智慧园区实现高效生产、智慧办公、精益运营,助推智能化生产、提效率、降能耗,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全球领先的智慧制造园区典范。

在重庆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可以看到,以长安、赛力斯为代表的“链主”,正与华为深度携手,掀起一场AI+制造的行业变革,重塑核心竞争力。

02 源于制造,更懂制造,服务制造

为什么选择华为?答案或许就藏在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系统部总经理杨萍所强调的三个关键词中:华为作为一家强研发的制造型企业,“源于制造,更懂制造,服务制造”。

一方面,华为本身就是一家强研发属性的制造型企业,其业务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涵盖5G、云服务、计算、存储等to B业务,也涵盖终端、车BU等to C业务。这意味着,华为与制造业客户有着相同的DNA,面临着同样的挑战,踩过同样的“坑”。

另一方面,华为从2014年就开始数字化转型,2018年启动了全面的智能化升级战略:一是将数据和大模型全面引入研、产、供、销、服各个环节,重构作业模式提升业务效率;二是用AI技术升级数据治理体系,以高质量AI数据安全、高效地支撑模型训练与应用。

正是这些经验,让华为了解制造业企业业务流程,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遇到的挑战,构成了华为“源于制造,更懂制造,服务制造”的基石。

对此,华为中国政企CMO郁赛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华为已将自身在业务变革、管理变革、数智化转型等方面的创新实践,陆续转化为针对制造行业的咨询服务和场景化解决方案,并复制到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中。

图片 4.png

华为中国政企CMO 郁赛华

03 智造路线图:从战略罗盘到实践工具的三重进阶

面对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复杂性,华为提供了一套从转型方法论到核心技术引擎,再到场景化解决方案的完整蓝图。

● 确立战略罗盘:“双路径”并行的方法论

首先,华为提供了一套经过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华为行业ICT咨询方案部部长孙德强指出,AI进入企业核心生产系统,行业加速向智能化升级。企业智能化要通过两个路径齐头并进,开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变革,加速进入智能时代:一是“横向的体系化建设”在夯实流程、IT、数据的基础上,层层递进,稳步迈向全面智能化。二是“纵向的场景化突破”,场景牵引,以用促建,培养人才,积小胜成大胜。“体系化建设”和“场景化突破”都要遵从“战略指引”和“架构管控”,才能百花齐放。

在此过程中,华为梳理出18种AI应用范式,为业务场景适配AI技术,增强产品+AI、作业+AI、运营+AI,以AI增强产品力、降本、控风险。

● 打造核心引擎:AI赋能制造业从效率提升到价值创造

华为算力先遣队高级行业总监张西涛表示,AI时代,通用人工智能正加速发展,推动AI从辅助工具向核心业务系统演进。面对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趋势,华为提出ALL INTELLIGENCE战略,通过构建昇腾算力底座支持“百模千态”,并聚焦制造业六大核心场景打造智能助手。他强调AI正从“效率提升”转向“价值创造”,助力制造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实现智能化跃迁。

例如在研发环节,针对自动驾驶训练数据采集成本高、周期长的痛点,通过文生图、图生图等组成的多模态大模型,结合AI智能体,可将采集成本节约90%,采集时间从30天缩短至3天;针对生产环节,在工业质检场景,基于华为预训练的L1大模型进行微调,客户仅需少量样本即可训练出高精度、高泛化能力的L2质检模型,缩短训练周期、大幅降低生产领域使用AI的门槛。

● 提供实战工具箱:全栈解决方案让智能触手可及

再者,华为提供了一套丰富、可部署的“实战工具箱”。

图片 5.png

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部部长 冯睿

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部部长冯睿表示,企业数智化升级离不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数据“采传存、算管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数智化升级的必备前提,华为为用户提供“智能联接、智能存储、智能算力、智能平台”端到端的全栈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构筑新型基础设施,释放数智生产力。

在此坚实的底座之上,华为与合作伙伴一道深耕业务场景,共同打造了7大场景、20个解决方案,涵盖了从培训、咨询,到研发、生产、供应、销售、运营的全流程,帮助客户快速构建数智化能力。例如,广汽集团采用华为硬件开发工具链解决方案打造研发智能化平台,就将整车研发时间从36个月优化至18个月。

图片 6.png

04 “伙伴+华为”,共建“AI+制造”新高地

在智能化时代,企业遇到的挑战远远大于数字化时代。AI技术重构业务,个性化需求明显,而不容易被拷贝。所以,没有任何单一企业能够包揽数智化服务的一切,开放协作是最佳路径。

构建一个开放紧密的伙伴体系,成为华为推动“AI+制造”落地中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的一环。

华为中国政企解决方案规划与集成验证部部长董伟嗣表示,华为将联合伙伴共建重庆“制造+AI”高地,助力企业实现行业+AI数智化转型。他指出,双方将形成互补合力:华为提供算力平台、大模型及工程化能力,伙伴输出行业know-how,共同围绕制造行业研发、生产、供应等六大环节布局AI应用,构建数据驱动的智管体系。

图片 7.png

在重庆,华为设立OpenLab作为与本地伙伴联合创新的核心载体,已发展本地70余家伙伴,并成功引入外地能力伙伴35+入渝。通过“三阶六步”的合作模式,华为提供算力平台、大模型及工程化能力,伙伴输出行业know-how,共同围绕制造行业研发、生产、供应等六大环节布局AI应用,抢占数智化机遇。

目前,这一面向整体制造行业的“伙伴+华为”体系已硕果累累。

郁赛华在采访中表示,华为携手产、学、研伙伴,覆盖制造各细分领域伙伴,以及72所“智能基座”高校、30多个标准/协会组织、超过250万的开发者等,共创互补,让智造在行业落地生根。

05 结语

全球制造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重塑期。AI的到来,为制造业注入了全新的生产力,“AI+制造”价值加速落地。

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其中重要一点便指出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

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正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大力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长安、赛力斯、青山工业、七腾机器人等一大批重庆优秀制造业企业正与华为携手,加速产业升级转型,成为AI+制造融合发展的典范。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制造业的转型是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变革。以重庆为代表的“智造样本”已经证明,其前景无比广阔。这盘关乎中国工业未来的大棋,正在落下关键一子。

转载自:智会社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https://www.hzyzzn.com/2619.html

(0)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2025年 5月 29日 下午2:43

相关推荐